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作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1. 诗的前四句是如何照应诗题“春日”的?有什么作用?(5分) 2. 分析全诗,说说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通过描绘雨后快晴、物物清明、花笑解语、春草漫生的景象来照应“春日”,生动地表现了春光明媚、生机蓬勃的景象,烘托人们欢愉的心情,为后面的抒情做好铺垫。 2、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极写春日的美好,反衬自己心情的苦闷;又以自己心情的苦闷,反衬对友情的执着。颈联写出了自己心情的落寞、消沉,尾联以“苦忆”道出了对友人的强烈思念。 二: (1)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2)诗人在前两联极写春色的美好,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花能理解人的语言,迎人而笑,把盎然春意具体刻画了出来(2分),同时也烘托出了人物欢愉的心情。(2分) (2)与颈联写自己的苦闷心情形成反衬,又以心情的苦闷来衬托尾联对友情的执著,(2分)从而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2分)。 李彭,北宋诗人,字商老,南康军建昌(治所在今江西南城)人。李常的从孙。精通佛典,诗作被称为“佛门诗史”。诗属江西诗派。有《日涉园集》。 赏析: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时值清明,雨后放晴,不仅写出了春天气候的倏忽多变,而且从春天轻柔的雨声中,写出了盎然春意。这两句先写雨,再点明时序,曲折有致,波澜顿生。如果两句位置互换,那就语气平直,一览无余了。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次联上承首联,把盎然春意具体刻画出来了。诗人采用拟人法,既写出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又写出人们的欢愉心情。但不可轻轻放过“花如解语”这四个字。这不是俗草闲花,而是流光隘彩的天香国色。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记载:“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诗人活用此典,从借指人化为实指花,创造出新的意境。无边春草,新绿欲滴,放眼花卉,撩人欲醉,春天的气息十分浓郁。然而诗人之意并不在此。这只是为下文作一反衬。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诗歌到此出现一大转折。尽管春天是如此妩媚动人,尽管人们为春天的到来而心情欢畅,但诗人却年事渐高,游兴阑珊,所以说“晚节渐于春事懒”。这句是从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句变化而出。文人墨客,总是好赏花,喜饮酒。赏花既已无意,饮酒又为病体所禁。“却怕”二字,既是对病体的客观描述,又带无心饮酒的主观情感。心情的抑郁、颓唐,已得到具体说明。所以前面对春事越夸张、越强调,在这里就越突出心情的落寞、消沉,两者形成强烈对比。然而诗人眼前还不是一片灰色,他对人生还有着执着的企望、追求。这就是友谊。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百事不乐,只思念友人,不是“长忆”而是“苦忆”,用字分量极重,表现了友情之深。“日边”,是个常用典故,指天子近旁或国都,表明所苦忆的友人秦髯是在京都。但此语与晓莺安排在一起,除了原来的含义外,又使人联想到日丽莺歌,既切合诗题“春日”,又构成明丽形象,意境大为丰富。一扫颈联的抑郁,给全诗带来了一抹亮色。 诗人极写春色的美好,用来反衬自己心情之苦闷,又以心情之苦闷来反衬对友情的执着。两次反衬,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这就是诗人在结构安排上别具的匠心。 南宋诗人吕本中把李彭划入江西诗派,称赞他“诗文富赡宏博,非后生容易可到”。此诗中两次用典很能说明问题。但还须补充一点,就是不仅精于用典,而且善于变化,创造新的意境,使诗歌语言寓警奇于平淡,是此诗的显著特点,这是江西诗派在形式上追求“化熟为生”.“点铁成金”的具体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