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三百首 > 明诗鉴赏 >

李攀龙《平凉》阅读答案附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4-05 22:53
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
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宛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奇多。秦兵,指明朝军队。

1. 请指出首联诗句景与情的关系,并对其加以分析。(5分)
2. 该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并请分析诗人内心有着怎样复杂的
答案:
1.(5分)首联是景中有情(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哀景衬哀情)。(1分)先是描写西北边塞平凉城处冷落、萧条的春天之景,(2分)抒发了因土地尽失而黯然神伤的情感(2分)。
2.(6分)用典的手法,(1分)借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1分)表示自己愿意效法班超投身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的完整的事业。(2分)却又叹息自己如今两鬓斑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壮志难酬)。(2分)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E.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叠之中闪耀出新的境界。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描绘的是明朝军队作战的情景。陕西为古秦地,诗中“秦兵”指明朝的军队);E(视线由远及近)
2.“欲投万里封侯笔”,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出作者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3分)“愧我谈经鬓有华”,诗人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只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如今已两鬓斑白,表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3分)


赏析:
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57)春,李攀龙在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的任上,曾经到过平凉府。平凉府治所都在今甘肃省平凉县。站在古老的平凉城上,极目远眺风沙弥漫的西北边塞,俯览城内外自然界河社会变迁的景象,他内心深处激起沉郁已久的满怀忧愤,抚今追昔,抒写了这一首七言律诗。

破题出句用“萧条”,显示诗人心目中所感受的平凉春色十分冷落、寂寥,毫无勃发的生机。“白日斜”不仅点明时间推移,日过中天,夕阳残照,而且渲染了凄迷、惘然的气氛,更使那荒芜的边城蒙上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诗人写眼前景,却寄情于景,因此景中有情。对句用“天涯”拓展空间,开阔视野,抒发诗人放眼西北穷边极塞,关心国家社稷安危的情怀。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意外大片土地尽失,疆域日蹙,这怎能不使诗人在平凉城头遥望西北时,徘徊终日,黯然神伤,发出天涯路尽的感慨!

颔联对仗工整,用事自然,不露雕琢痕迹。从平凉城上俯视阡陌纵横却只有青草萋萋,昔日横行霸道的帝子王孙,已不见踪迹,表明这里不再是属于他们的封疆领域了。诗句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与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李攀龙的视线由远及近,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思绪翻腾之际,从历史与现实交叠之中闪耀新的更高、更美的雄奇境界。颈联转折得好,体现诗人力求另辟蹊径的艺术构思。他由边防、时事到缅怀远古,心灵中映照出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他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面会出期望明王朝就像秦汉强盛时扬威塞外的图景。“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宛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奇多,其奔跑迅猛四天上彤云翻滚,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动态感。“开”更具动作性,马苑开放,意味着骑兵部队的行动,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战旗迎风招展。陕西为古秦地,“秦兵”指明朝的军队。“走胡沙”,形容部队在边关塞外广袤的沙漠中驰骋作战。诠释的情调,由低回宛转至此变为昂扬振奋。沉郁的忧愤,得以暂时获得舒畅。明代西北边境几乎烽火不断,且多被动挨打,屡早侵扰,很少出击获胜。因此,无怪乎李攀龙曾经怀着殷切的期望和深沉的祝愿,在《送太医令周一之从大将军出塞》一诗中,吟诵出这样的诗句“二百年来无一战,今日王师遂北征。便当灭虏始朝食,不系单于不解兵。”


结句又转为咏叹的低调。从遐想中回到薄暮的平凉城,面对现实,他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示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可是,自己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坐以论道,如今已经双鬓花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一年,李攀龙四十四岁,人到中年,要投笔从戎,谈何容易。全诗展现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缅怀往昔,关注时事,立志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封建士大夫形象。他的感叹是真诚的。


文章标签: 爱国   报国   壮志难酬   建功立业   边塞   天涯   青草  



相关阅读

高启《秋柳》“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
杜庠《赤壁》阅读答案附赏析
吴承恩《舟行》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于谦《观书》“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明)陈宪章《访客舟中》“船中酒多少,船尾搁春沙。
徐贲《写意》阅读答案

有帮助
(2)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