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常见的答题套路、方法、技巧,笔者发现,其在引导打开思维空间、规范答题程序等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普遍存在着不简洁、不明了、不便记忆等问题。有的甚至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让考生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为此,笔者结合高三教学经验,就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从高考专家命题设问和答案设置的角度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拟立足于命题人思维,来探寻古诗词鉴赏常见试题的答题模式,为考生找到实用、便捷、有效的方法。 鉴赏意境 意境与意象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即景物形象) 联系: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表现为具体景物,意境则是由众多具体景物构成的画面整体。 如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烟草”“风絮”“雨”为三个意象,三个意象的有机融合,构成了愁思无限的意境。 【提问】 1、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4、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5、××诗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题模式】 ①运用了×××(表现或修辞)手法,描绘了×××画面(景色),渲染了(营造了)×××氛围,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心情)。 要点:手法+内容+作用+情感。 句式:运用了……描绘了……渲染了……表达了…… ②描绘了×××画面(景色),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心情)。 要点:内容+情感。 句式:描绘了……表达了…… ③描绘了×××画面(景色),渲染了(营造了)×××氛围。 要点:内容+作用。 句式:描绘了……营造了…… ④渲染了(营造了)×××氛围,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心情)。 要点:作用+情感。 句式:渲染了……表达了…… 例题1(2012年湖南高考试题)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总说内容)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分说内容) 诗歌运用喜忧、暖冷、声色等的对比映衬,(手法)通过极具边塞特色、含蕴丰富的意象,(内容)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作用)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情感) 鉴赏景物形象(意象) 【提问】 1、指出诗中××意象的含义。 2、指出(分析)××意象的作用。 【答题模式】 ①表达了……情感 要点:情感 ②描写了×××景物,运用×××(表现或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心情) 要点:内容+手法+情感。 例题2(2010年江西高考试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案】 表达了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情感) 鉴赏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提问】 1、请简要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 2、诗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4、请概括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5、××诗句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模式】 ①通过写×××,运用×××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刻画了×××的形象。 要点:内容+手法+作用 ②通过写×××,刻画了×××的形象。 要点:内容+作用 ③刻画了×××的形象 要点:作用 例题3(2012安徽高考试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案】 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内容)通过这些动作、心理的描写,(手法)刻画了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作用) 鉴赏表达技巧 【提问】 一、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谋篇布局。一般从常考的“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入手分析。 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 2、××诗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题模式】 ①运用了×××(表现或修辞)手法,描写了××景物,表达了作者×××情感(心情)(或:起到了×××作用)。 要点:手法+内容+情感 (或作用)。 句式:运用了……描写了……表达了(起到了)…… 例题4(2011福建高考试题)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答案】 ①运用了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对比,(手法)近写声觉,远写视觉,(内容)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作用) ②运用了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手法)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作用) 二、表现手法 1、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3、××诗句用了何种艺术手法? 4、××诗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5、简析××诗句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提醒:可能要求答“表现手法”) 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 7、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诗句。 【答题模式】 ①运用了×××(表现)手法,描写了××景物,表达了作者×××情感(心情)(或:起到了×××作用)。 要点:手法+内容+情感 (或作用)。 句式:运用了……描写了……表达了(起到了)…… 例题5(2012上海高考试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案】 本诗首联运用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手法)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色彩艳丽的春江晚景,(内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情感) 颔联描绘了在征路上见到的美景,(内容)直接抒发了(手法)作者喜出望外的心情。(情感) 三、修辞手法 1、××诗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简析××诗句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提醒:可能要求答“修辞手法”) 【答题模式】 ①结论+分析。 ②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了×××景物,表达了作者×××情感(心情)(或:起到了×××作用)。 要点:手法+内容+情感 (或作用)。 句式:运用了……描写了……表达了(起到了)…… 例题6(2010浙江高考试题)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答案】 “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手法)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内容)表达了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情感) 四、谋篇布局 1、××诗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诗(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3、说说××诗(词)的构思脉络。 【答题模式】 ①运用了×××(谋篇布局)手法,描写了×××景物,营造了×××氛围,表达了作者×××情感(心情)(或:产生了×××效果)。 要点: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或效果) 句式:运用了……描写了……营造了……表达了(起到了)…… ②结论+分析 ③分析(先写×××,然后写×××,最后写×××) 例题7(2006 辽宁高考试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手法)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内容)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作用)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情感) 鉴赏语言 【提问】 1、××诗句中的×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2、诗中的×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诗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5、××诗句十分传神,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6、××诗句妙在何处? 【答题模式】 ①运用了×××(表现、修辞或谋篇布局)手法,描绘了(写了)×××景物, 表达了作者×××情感(心情)(或:起到了×××作用)。 要点:手法+内容+情感(或作用) ②描绘了(写了)×××景物,表达了作者×××情感(心情)(或:起到了×××作用)。 要点:内容+情感(或作用) 例题8(2012湖北高考试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答案】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手法)描绘了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内容)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作用)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内容)等多重意蕴。(作用)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作用) 分析全诗情感 【提问】 1、这首(诗)词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词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诗)词,简要分析(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 ①表达了作者×××情感(心情),描写了(写了)×××,表现了(突出了)×××。 要点:情感+内容+作用 ②描写了(写了)×××,表现了(突出了)×××,表达了作者×××情感(心情)。 要点:内容+作用+情感 例题9(2011广东高考试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内容)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作用)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内容)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作用) 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或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情感) 【总结】 将以上各类题型的答题模式,进一步化繁为简,我们可以归纳出答案一般由“手法+内容+情感(作用)”三方面构成。这就为我们答题找到了具体的联想点,繁难问题便迎刃而解。 作者:周昌学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