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本词上下两阙分别使用“恨”字开头,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4分)
(2)本词通俗易懂,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选取其中两种进行分析。(4分)
答案:
(1)上下阕使用“报”字开头,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非常醒目,简洁入题,题吸引读者的注意。(2分)一个“恨”字,表达了作者对情人的爱恨兼具的复杂感情:作者漂泊在外,不能和情人团聚,所以思念情人;因为思念很深,所以又恨情人不能像江楼月那样南北东西相随无别离,同时又恨情人像江楼月那样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不能真正团圆。这种写法把作者的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
(2)本词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情人比喻成“江楼月”,上阕表达敬仰之情,下阕表达不满之情,形象生动的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恨不能相随的遗憾之情。(2分)
本词使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南北东西。南北东西”,“暂满还亏。暂满还亏”,使本词具有了民歌风味,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顶针手法的使用,使本词具有了民歌特点,通俗易懂,明白晓畅。(2分)
本词使用了“反间”手法,“待得团圆是几时?”形象生动而又委婉的表达了作者相团圆又不能得到团圆的抱怨心里。用反间表达出来,感情更加强烈。(2分)
本词使用了“白描”手法,“恨君不拟江楼月,南北东西”、“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两处白摸,使作者的感情自然流漏,真切动人。(2分)
二:
1)词的上阕有“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又有“恨君却似江楼月”。这是否矛盾?
(2)本词在艺术上的特点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案:
(1)不矛盾。上阕是从“相随无别离”的角度“恨君不似江楼月”;下阕是从“团圆”的角度,恨君却似“暂满还亏”的“江楼月”。
(2)本词艺术上的特点是比喻新奇。作者抓住抬头可见的月亮到处相随和暂满还亏的两种特性,正反设喻,把思妇对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明月这一古老意象焕发出新鲜的光彩。
三:
⑴本词是以什么人的口气写的?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绪?
⑵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比喻手法的特点。
参考答案
⑴表现了思妇对夫君既不满又期盼、既渴望又无奈的复杂心绪。
⑵作者抓住月亮的抬头可见、到处相随和暂满还亏的两种特性,正反设喻。上片,月作为喻体,是正面形象,反衬夫君的薄情;下片,月作为喻体,是反面形象,同样衬托出夫君的薄情。把思妇对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明月这一古老意象焕发出新的光彩。
注释
⑴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⑵君:这里指词人的妻子。一说此词为妻子思念丈夫。江楼:靠在江边的楼阁。
⑶暂满还亏:指月亮短暂的圆满之后又会有缺失。满,此指月圆;亏,此指月缺。
译文
可恨你不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不管人们南北东西四处漂泊,明月都与人相伴不分离。
可恨你就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刚刚圆满就又缺了,等到明月再圆不知还要等到何时。[3]
赏析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是宋代词人吕本中的作品。这是一首借喻明月来倾诉别离之情的词。上片写别后相思时只有天上的明月可以陪伴,下片以月亮的“暂满还亏”喻人的暂聚久别。全词纯用白描手法写出,颇有民歌风味,情感真挚,朴实自然。结构上采取重章复沓的形式,深得回环跌宕、一唱三叹的妙处。上下片主体相同,只是稍加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匠心独具。
此词中表面上说“恨君”,实际上是思君。表面上说只有月亮相随无离别,实际上是说跟君经常别离。下片借月的暂满还亏,比喻他跟君的暂聚又别。这首词的特色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感情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这首词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民歌往往采用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像“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加以变化的重复,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像民歌中的重叠一样。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
词中“江楼月”的比喻,很具有艺术特色。钱钟书曾讲过“喻之二柄”、“喻之多边”。钱钟书所谓二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词之学,亟宜指示。”例如“韦处厚《大义禅师碑铭》:”佛犹水中月,可见不可取‘,超妙而不可炔,犹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为心服之赞词。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犹云’甜糖抹鼻子上,只教他舐不着‘,是为心痒之恨词。“同样这首词用水中之月作比喻,一个表达敬仰之意,一个表示不满之情,然而感情不同,称为比喻的二柄。镜喻于月,如庾信《咏镜》:“月生无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圆之相似王禹偁《龙凤茶》:”圆似三秋皓月轮’,仅取圆之相似,不及于明,‘月眼’、‘月面’均为常言,而眼取月之明,面取月之圆,各傍月性之一边也。“(节引自《管锥篇·周易正义·归妹》如例子中所讲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圆,又可比明亮,这是比喻的多边。
这首词用“江楼月”作比,词人上片里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说的是人虽到处漂泊,而明月随人,永不分离,是赞词。下片里也用”江楼月“作比,”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说的是月圆时少,缺时多,难得团圆,是恨词。
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是一篇中用同一事物作比喻而表达不同感情,从而具有二柄。还有,上片的“江楼月”,比喻“只有相随无别离”;下片的“江楼月”,比喻“待得团圆是几时”。一首词里,同用一个比喻,所比不同,构成多边。象这样,同一个比喻,一首词里,既有二柄,又有多边,这是很难找的。因此,这首词里用的比喻,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而且这样的比喻,是感情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被词人用得非常贴切,这是此首词更为难能可贵的特点。
这词的想象跟后汉徐淑《答夫秦嘉书》的想象颇有相似之妙处。徐淑说:“身非形影,何能动而辄俱;体非比目,何能同而不离。”徐淑虽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何能动而辄俱”,“何能同而不离”,但与该词想象一致,所以这两人也可以说千载同心了。
文章标签:
吕本中
相关阅读:
|